工作时间段咨询热线

13608872618

产品展示

您的位置:首页>>产品展示>>普洱生茶

2004年布朗生态茶

发布日期:2022-11-26浏览次数:539

布朗山茶山

 世居于此的布朗山民--布朗族、佤族、德昂族在苍莽大山中建立村寨,聚族而居。

      布朗山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,山中的村寨,大的有班章、老曼峨、曼新龙等几座。国内一些学者曾考证,布朗山种茶的历史,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。人类消耗的第一片茶叶,就是当地居民的祖先摘下来的。据专家考证,布朗山民是古代百濮民族的后裔,具体说,包括了今天的布朗、佤、德昂等民族。在历史上,百濮民族曾经南迁,在中南半岛建立了以吴哥窟为代表的旷世文明。与这些远出国门的祖先相反,留在国内的布朗、德昂等族,直至民国时期仍身处密林,在这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的布朗山中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始终不曾离开云南一步,远离外部世界的召唤。所以,可以这样说,布朗山中的居民是云南原生的土著民族,是真正的云南人之根。也许正是由于这千年的闭塞、千年的隐居,布朗山民们才能与大自然息息相通。在这里,他们食百草、尝百味,将无数大自然的馈赠收入自己的杯盏之中,满山的奇珍化成强健体魄的营养,其中茶叶便是被布朗山民最早驯化、种植和享用的。

     布朗山茶山每亩多则达200余株,少则20~30株,管理粗放,茶农每年除1~2次草外,均不进行茶枝修剪、中耕施肥等管理,任茶树自行生长。因此,茶树高分枝少、产量低。解放后,乡政府组织开展对老茶园进行修整,同时,组织利用荒山开辟种植新茶园,积极推广茶叶种植新技术。1982年茶园承包到产后,实行家庭生产与管理,茶叶逐步成为布朗山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,新茶园的发展速度加快。1988~1990年,勐海茶厂先后在布朗山的班章村开辟茶园茶地200亩,开始采用无性发育苗繁殖(扦插)技术。1992年以后,党委书记杨文明将发展茶叶列为布朗山摆脱贫困的重要措施。之后的几年里,生态茶叶种植已成为布朗山布朗族的重要产业。2004年后,布朗山茶叶价格上涨,成为农民脱贫的主要产业。2008年,全乡共有茶叶面积28005亩,产量4649百公斤,茶叶产业收入达1000多万元。

      布朗山的茶不施化肥、不打农药,是绿色健康的生态茶。因而倍受全国各地朋友的喜爱。众多普洱茶商都看准布朗山的优质自然与生态条件,汲取其精华,为茶友提供品味醇正的普洱茶。

关于布朗山的江湖地位

布朗山凭什么被称为普洱第一山?

班章,茶中之王;老曼峨,独一无二的“山野之气”;章家三队,比古树茶还贵的台地茶。附近的勐海勐宋茶山、贺开茶山、那卡茶山、南糯山茶山等,都各具特色,难以分出高下。俗话说,一山不容二虎,像帕沙、贺开这些山头,偏偏身居于布朗山之旁,遇上班章这样的王者,只能退居二线;若生在他处,定能称王称霸。


一、布朗山的位置

布朗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,东与景洪市大勐龙镇交界,南和西与缅甸接壤,西北与打洛镇毗邻,北与东北连勐混镇,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。

二、布朗山和布朗族

说到普洱茶,不得不说布朗族,生活在布朗山的居民主要是布朗族,是百濮的后裔的一支,云南民族学家、历史学家早已定论布朗族是最早栽培、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。

三、布朗山茶最具代表的老班章茶、老曼峨茶

老班章茶:在普洱茶界,有“班章为王”的说法,老班章茶霸气十足,其苦味、涩味最重回甘效果也最持久、汤色鲜亮、叶底柔软、略带蜜香。香气纯正浓厚、平稳、滋味浓烈,喉韵宽广、两颊生津持久。

老曼峨茶:老曼峨寨有1400年的历史,是整个布朗山最古老的布朗族村寨。苦味是老曼峨茶最大的一个特点,过去多被作为拼配原料,而现在其“山野之气”更为被追捧。

四、布朗山气候特点

布朗山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,阳光充足,雨量充沛,全年基本无霜或有霜期很短。有干湿两季,冬春两季多雾,夏季两季多阴雨。布朗山绝对高度多在1000~2200米的中山山地,相对高差500~1000米,形成了明显的立体气候。可以说“冬无严寒,夏无酷署,四季如春”。

五、布朗山茶园情况

目前布朗山拥有栽培型古茶园9505亩,均为普洱茶种,古茶园主要分布在班章村委会(老班章、新班章、老曼峨三个寨子)、勐昂村委会(坝卡囡、坝卡竜)、吉良村委会(帕点、曼糯)。

六、布朗山的名寨

布朗山的名寨,除了名字如雷贯耳的老班章,还有老曼峨、帕沙、班盆、曼糯、章家寨。

七、布朗山茶特点

布朗山茶,香气独特,当地称甜茶(相对老曼峨苦茶),条索肥壮,显毫、茸毛多,滋味醇厚,苦涩很重,回甘很快,叶底黄绿,口感刺激性稍强,舌面上颚中后段稍苦,上颚香浓味重。

八、布朗山古树茶的苦与涩

布朗山茶的苦味和涩味,喝过的人一定留下非常深的印象,布朗山的老曼峨茶并非“苦而不化”,只是相对于其他山头茶苦味略重,待苦化开之后,回甘和生津也很强烈。

15241970370541.jpg


XML地图 免责声明